同样的手段,打着一样的旗号,一张“上海免费医疗援助”的广告让不少老年人大呼上当。近日,家住虹口区的陈女士向本报热线114反映,称母亲在参加了长达一周的所谓“免费治疗”后决定斥资三万购入所谓的“神茶”。记者随后调查发现,类似这样的骗局在上海不止一处。今年消保委发布的曝光榜中,就有一起事件与胡阿姨的经历如出一辙,并被纳入9件涉嫌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之一,在媒体上进行披露。
服务中心专门辟出教室,给老人们“免费上课”
“免费援助行动”的宣传单上印着的单位,不是查无此院,就是查无此人
服务中心的记录本上记满了前来免费上课的老人信息
为何类似的手段屡禁不止,到底这些服务中心里“卖的什么药”?
读者遭遇
“精明”老阿姨被“神医”噱进
谈及母亲差点上当的经历,陈女士有些哭笑不得。 “前一天晚上妈妈还答应我绝对不会买任何产品,后一天就接到邻居打来的电话,说有人跟着她回家拿钱。”
上个月的一天早上,胡阿姨在家附近的菜场买菜时看见有两个人在路边发放红色宣传单,旁边围着很多老人在询问,胡阿姨也上前索取了一张宣传单,原本这是一张名为 “上海免费援助行动”的宣传单。什么叫 “免费援助”?在两名年轻人的解释下,胡阿姨得知,这次行动是针对五十岁以上中老年人,每天除了可以听中医教授讲课,还能免费接受针灸理疗。虽然此前,胡阿姨也从电视上得知这些课程可能是个骗局,但考虑到 “免费援助行动”的地点离家不远,深信自己很精明不会被 “噱进”的胡阿姨还是报名参加了。
根据宣传单上显示的时间和地址,胡阿姨在2月26日来到位于安国路上的 “上海免费援助”行动点。当时离上课还有半个多小时,店里挤满了前来听课的老人。现场的工作人员对老人逐一登记,并询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以及是否有什么病症。很快,一位来自北京的中医专家出现在老人面前,这位“专家”在前面授课,老人们则被要求认真记录。 “就和老师上课没什么两样, ‘专家’会在黑板上写板书并进行讲解。”就这样,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胡阿姨觉得“受益匪浅”。 “开始上课的那几天,根本就没有提到买什么药品,他们还说是纯粹免费治疗,上课的目的是为了让老人们了解自己的疾病,方便进行自我治疗。”胡阿姨逐渐放松了警惕。
由于事先已经说明活动为期七天,前一天讲课的内容,都会被作为第二天测试的问题,所以老人们都听得特别认真。胡阿姨还告诉记者,他们几乎每天都能喝一杯 “专家”自制的 “神茶”,号称能治疗各种疾病。既能听讲座,还能免费喝茶,老人们都十分高兴。上周一是胡阿姨这一周期的最后一堂课,为了能让老人们进一步了解身体情况, “专家”决定免费为每个人把脉。 “你血压比较高,而且睡眠不佳,有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 “专家”的这番言论很快得到胡阿姨的肯定,随后“专家”还为胡阿姨开出了一张药方,让她每天服用,保证在一个疗程后有明显改善。
糊里糊涂带人回家拿钱被邻居阻止
听到要出钱买药,胡阿姨放松了的神经又紧绷起来。一开始,胡阿姨没有答应,但随着 “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以及将前因后果做了多重分析以及拿出各种证书来证明这款 “神茶”的疗效后,胡阿姨被打动了。对方告诉胡阿姨,想要治好她的病,必须花三万元买五箱 “神茶”。胡阿姨身边并没有带够钱,于是提出先回家拿钱再过来购买。 “专家”听后立即表示,可以请工作人员跟随胡阿姨回家,美其名曰 “不要两头跑那么辛苦”。只见一名工作人员离开了他们讲课的地点,过了不久回来时手中已经拿着五箱包装完整的 “神茶”。
胡阿姨平时和女儿住在一起,她担心买 “神茶”的事被女儿知道后会 “吃批评”,于是决定回到附近的老房子取钱。当胡阿姨走到门口时,发现钥匙忘带了。紧随其后的工作人员则不停地催促胡阿姨快点付钱。就在胡阿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老邻居来了。当邻居见到胡阿姨身后还跟着捧着几大箱东西、穿着白大褂的人后,立刻警惕起来。还未等邻居开口,胡阿姨便上前询问能否先借三万元。就这么几箱东西要三万元?担心胡阿姨被 “洗脑”的邻居立刻表示,自己身边没那么多钱,并且当即打电话给胡阿姨的女儿。紧随其后的工作人员见情况不妙,立即借口离开,并表示胡阿姨若要再购买还可以到店里来付钱。
接到电话后,胡阿姨的女儿急冲冲地赶来,在了解清楚了前因后果后,女儿立即意识到这是骗局。在女儿和邻居的耐心劝解后,胡阿姨恍然大悟,原来 “精明”的自己也会上当。事后回忆起来,胡阿姨发现,这所谓的“专家”有很多话根本不符合逻辑,诸如这些药中有一部分是刚刚研制出来,还没有申请出专利,要到2015年才能上市。在这三万元的药品中,更有一种药,胡阿姨得等到下个月才能拿到。
记者调查
服务中心称上课绝对免费,“神茶”可治多种疾病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这所谓的 “免费援助行动”,记者乔装成上课老人的家人来到位于安国路上的 “服务中心”。由于门外没有任何标识,且门面玻璃以及大门中间部位都被磨砂玻璃遮挡,很难看出里面做的是什么生意。推开大门后,一股浓烈的中草药味扑面而来。见到有年轻人进入,一名中年女子的神色有些诧异,询问记者是来干什么的。
记者表示,自己住在附近,听家里的老人说这里有中医理疗,想来问问情况。
经过几个回合交谈,这名姓郁的女子打消了顾虑,并向记者介绍起了服务中心的情况。记者发现,这家服务中心规模并不小,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硕大的屏风,在屏风的后面则放满了座椅以及一块黑板。对此,郁女士解释是,这是平时给老人免费上课的地方。随后她带着记者来到后面的房间,里面被分割成一间一间的理疗室,有四五位老人躺在床上接受类似艾灸的治疗。郁女士告诉记者,他们这里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中老年人,来这里的老人一般买的是疗程卡,一疗程50次,总共3500元。
当记者提及这里是否提供免费援助之类的课程,郁女士一下警惕起来,再三打量记者,没有回答。就在这个时候,桌上的电话响了,电话那头是将要来上课的老人,在问及老人的姓名后,郁女士打开桌上的一本本子,只见上面记录了很多名字以及电话号码。之后,郁女士表示,他们这里确实和一家中医医院合作,给老人们免费上课。“我们不仅为他们上课,还给他们泡茶喝,我们的茶是非常好的,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不过当记者问及这茶里到底含什么物质时,郁女士不愿意回答。随后她给了记者一张宣传单,上面印有活动时间,是从3月14日至3月24日。 “这个你可以带回家给家里的老人看看,愿意过来的话可以听听,我们绝对是免费的,义务治疗。 ”
不过当记者一再表示,自己家中的老人身体不好不方便出来,能否直接买点药回去给他吃时,郁女士表示,这里也只是代售的。 “我们这种茶,要看不同的病来吃的。高血压只要一箱就可以了,而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至少两箱一个疗程。 ”随后郁女士表示,一箱茶的价格在5980元。
上当老人称“神茶”并无疗效,只是普通藤茶
根据郁女士提供的宣传单上显示,“上海免费援助行动”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北京坤鹤百草医学研究院以及张仁济(北京)中医药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
所谓“专家”又是谁?在记者进一步向郁女士询问时,她开始有些不耐烦了,并表示这里的专家都是非常资深的,来自河南。至于“神茶”里的内容是祖传秘方,不方便透露的。而记者试图寻找这宣传纸上的几个主办方以作进一步求证,但不是电话打不通,就是根本查无此院、查无此人。记者在网上找到一家名为北京坤鹤百草堂中医门诊部。一位姓闫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宣传单上的北京坤鹤百草医学研究院和他们并没有任何关系,他们也没有派出医生来上海进行义诊。
就在记者对于这次的 “免费援助”进行调查时,一位曾经上过当的老人黄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去年在其他地方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两箱 “神茶”。喝了一个多月,根本没什么效果,在他看来,这个“神茶”和袋泡茶没有两样。
“这个茶包装粗糙,喝起来味道怪怪的。 ”黄先生告诉记者,这款茶里还含有葡萄茎叶,据说就是这种叶子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记者在随后调查中发现,这种“神奇”的葡萄茎叶就是一种藤类植物,俗称藤茶,在网上销售,50元钱就能买上一斤野生藤茶,根据计算,按照每小袋2克,每箱12大盒,每盒120袋的价格来看,市场价一箱最多300元。
法官分析
保健产品维权难,纠纷现六大特点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刘江法官表示,近年来,虽然老年人频频因为购买保健产品发生纠纷,但真正诉诸法律并获得胜诉的案例却不多见。维权相对困难,不排除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此类诉讼事实认定往往复杂,难以简单理清;第二,证据较难固定,维权成本高;第三,侵权主体难觅,不少侵权主体常常不具有固定的销售及经营场所,在纠纷发生后,职能部门很难寻找到商家,致使维权遭遇障碍。
该类案件存在以下六个特点:
免费陷阱
如今,违法推销保健品的手法多种多样,其中以“免费”为诱饵,引老年人上当的手法最具有欺骗性。通过“免费”理疗,利用老年人善良易轻信、情面拉不下的心理,使得他们最终都会以不菲的价格将仪器买回家;通过“免费”旅游、“免费”聚餐,把老年人吸引进去,营造轻松、快乐的环境,让老年人放松心理防线,再以“免费”体检来编造那些子虚乌有的“毛病”。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少有老年人能够招架得住的。
步步紧逼
一些保健品销售商在组织推销活动时,一环接一环,步步紧逼,让老年人来不及想清楚,就上了当。一方面,他们请某些所谓的“专家”坐堂,为消费者讲解保健知识。另一方面,推销员往往夹杂在老人中间,有的还会以“消费者的身份”现身说法,花言巧语骗取信任。
在这种氛围下,老年人渐渐放松警惕,加之推销员的反复推荐、夸大功效,以及身边其他老年人纷纷购买的感召,老人极易在诱导下购买保健品。在消费者决定购买保健品后,销售人员仍不松懈,一路穷追猛打,通过陪同上门取钱、支付定金,甚至借钱等方式,逼迫老人立即付款。待老人恢复理性后,往往后悔不已。
亲情攻势
社会的发展,最理想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然而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快,而文化生活、精神层面却跟不上,再加上老龄社会的提前进入,空巢、半空巢老人逐渐增多。那些老年人渴望交流、渴望亲情,所以对那些可以互相交流的场合、那种具有家庭亲情的氛围非常享受,即使明知道可能会花钱买回许多不必要的保健食品,还是心甘情愿参加。
假借权威
现今很多老年消费者在家中都会接到各种各样书面的、电话的“开会通知”,内容大都是冒充“中国××协会”或是“中国××中心”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开展的关爱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动,而且都会强调有“专家咨询”、“精美礼品”。
其实这些活动大都是一些不法商家假借名义搞的保健食品推销会,所谓的“专家”也都是请人扮演的,穿着白大褂,挂着听诊器,拿着血压计就来忽悠人的。他们是“只怕你不来、不怕你不买”,因为很少有老年人会不落入其精心设计的陷阱。等老年消费者发现上当受骗时,才知道碰到的是“李鬼”。
肆意夸大
国家对于保健食品广告有着严格的规定,而在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保健食品违法广告存在,欺骗性很大;而在那些门店中,小册子、招贴标语等等违法的、夸大的宣传更多,最有诱惑力,而且所谓“口说无凭”的口头宣传全都来自于那些推销员。老年人恰恰又很听得进他们的花言巧语,容易上当。
歪理洗脑
一些不良厂商最惯常的手法就是对老年人“洗脑”:一是混淆保健食品与食品的概念,突出保健功能,淡化食品本质,误导消费者;二是夸大功能,宣传疗效,欺骗消费者。实质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歪理来灌输“保健品可以防病治病”等错误理论,将老年人引入认识误区。
各方说法
律师:服务中心涉及三重法律问题
炜衡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付华华律师指出,近年来,不少公司针对老年人设计出多种营销手段,设局向老年人推销高价保健品和理疗仪,以谋取暴利。胡阿姨在百草堂服务中心的经历,就是其中一则典型案例。
胡阿姨整个 “消费”经过,不难看出其中涉及多个法律问题。
首先,服务中心涉嫌虚假宣传。根据 《消保法》第19条的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为真实、明确的答复。”本事件中,服务中心在宣传培训中推销的中草药,却标注 “食品”的标签,并宣称能够治疗多种疾病,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误解,其行为已经违反了 《消保法》的规定。
其次,《消保法》第20条规定:“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但该服务中心却存在着复杂的隶属说明,且有些名称目前尚无法查明其真实性及合法性。
第三,从该服务中心的经营模式上来看,它分别包含有上课培训及课后售药等两项内容。但根据现行法规,如果工商登记是咨询类公司,做相应的医药常识培训毋庸置疑,但就不具备出售药品的资质;若注册为药品销售类企业,则不能够以培训的方式对消费者进行开班授课。该服务中心的经营范围和资质,存在诸多疑点。
药剂专家:藤茶“包治百病”是夸大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药剂科主任许丽雯表示,显齿蛇葡萄茎叶别名 “藤茶”,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作物,属茶类,功效为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具有抗菌的效果,但不属于国家法定中医药药材。
“从一些研究可以看到,显齿蛇葡萄茎叶确实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具有辅助作用,但说它 ‘包治百病’显然是有夸大成分,是药三分毒,如若长期使用,毒副作用会出现蓄积,不但不能起到治疗的效果,反而有可能掩盖病情。”许主任说, “该服务中心推介的以年为周期的疗程,实在不提倡。”
就目前来看,不少以中医为名的保健品大多是以药食同源的作物为主,以提高免疫力作为卖点。但实际上,免疫力是否获得提高很难界定,心理因素也会起到一定影响。
保健品和药品虽然都有功效,但绝不能相提并论。首先,从批准上看,保健品的批准和药品的批准体系完全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其次,从历史沿革来看,经过几千年的使用,中药药材有特定的范围标准,一些物品至今未被收载进标准,说明其适用区域比较狭窄。第三,从监管体系来看,药品质量的监管标准非常严格,但保健品相对宽松。
该中心销售的冬虫夏草粉也值得商榷。目前并不能确定其中成分,即便真是冬虫夏草,如果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量的把握不适当,反而有害。 “老年人养生,应本着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不能轻信轻听。”许主任说。
消保委:类似事件已被列为9大案例之一
虹口区消保委秘书长陈英介绍,全上海去年关于保健消费的投诉共有569件,其中保健食品类投诉共436件,保健用品类投诉133件。因为上海市保健产业专业办公室就设立在虹口,所以虹口消保委平时接收到的关于保健消费的投诉也比较多。
“一般来说,消费者反映情况,参加 ‘免费’讲座、 ‘免费’聚会后出现购买纠纷,如果能够找到销售企业,通过沟通协调,大部分能够解决纠纷。”陈英说,解决问题的同时,消保委也通过开讲座、社区走访、发放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消费者宣传,不要参加此类营销模式。
虽然消保委一再提醒,但这些商家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对容易上当的老年人再三进行推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本月市消保委发布的曝光榜中,同样打着 “北京济中医药发展中心”、 “上海免费援助治疗行动”旗号让消费者高价购买“神茶”的案例已经被列入其中,被定为涉嫌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对此,消保委再次提醒,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切莫被商家的花言巧语所蒙骗。
相关案例
保健品骗局频发 老人多轻信受骗
事实上,本报记者从2007年起,就频繁报道过老年人因为轻信而步步走入骗局的案例。
家住上南路的花甲老人樊小龙根据信箱里的通知,到社区服务中心开会,不料一进门就被带去验血,一名穿白大褂的“医生”看了体检报告后告诉他“血管堵塞严重,随时一命呜呼”。在该“医生”的劝说下,樊小龙花费4800元购买了24盒“东宇血平康”。事后,樊小龙根据药品外包装上的电话和地址寻找上海经销商,却发现早已“人间蒸发”。记者采访药品生产厂家后获悉,以开会方式推销产品并非公司常规的营销模式,不排除假货的可能。
家住华昌路的董蔻娣一直有肩部酸痛的毛病,经邻居介绍,从2006年起,她每天都要到家附近的一家“科治好家庭医生”免费体验店做理疗。尽管每次去都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但她风雨无阻,一天不落,且拒绝再看医生,导致肩部问题越来越严重。记者采访后发现,这种外表酷似微波炉的治疗器,每台价格高达数万元,推销员以“血液脏导致生病”的理论推广,在介绍产品的过程中,存在夸大效果的嫌疑,其所鼓吹的高压电疗“包治”的大量疾病,经医生判断并不会有效。
家住浦东的七旬老人王先生,突然接到电话广告,对方自称是上海沁隆公司的副总经理沈某,可代理进行黄金交易,年获利可达12%。在沈某的推荐下,王先生向其指定账户先后汇出投资款合计人民币30万余元,然而,沈某并没有从事黄金交易的资质,其所在的沁隆公司也于2010年8月9日被注销。没多久,王先生发现所谓的黄金交易音信全无,投资款石沉大海。多次联系沈某未果后,只得一纸诉状告上法庭。
嘉定老人陈老太通过广告得知,一家健康信息咨询公司推出了一种健康管理服务,只要在其公司办卡,就能享受相应的体检、疗养和护理的服务。陈老太选择了价格最高的、年费10万元的五星级疗养卡。按约定,陈老太可以享受多次3甲医院的健康体检,外省市5星级酒店的疗养,以及一些日常护理。然而,享受了没几次服务,陈老太却被告知,卡被作废了,该公司已停止经营。沟通无果后,陈老太向法院起诉,要求解除协议,并要求该公司返还合同价款。
|